
【热】数学教学随笔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教学随笔1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校老师也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座位安排以“马蹄形”摆放桌椅,形成面对面相邻的座次,这样安排座位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既有利于学生方便看三面的黑板,集中注意力听讲,又有利于小组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更便于顺利地展开讨论、交流,实现充分地合作。
2、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3、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孩子们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中学会了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了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
4、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数学教学随笔2今年我是第一次接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新课标中对方程部分的改革、课本中对方程的呈现形式,确实引发了我极大的探究兴趣。
在理解方程的意义时,我直接出示了天平,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到方程。我先在天平两边各放了一个20克的砝码,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的关系,学生们马上写出了等式“20=20”,然后我将其中一个盘子里换上了两个10克的砝码,学生又马上写出了“10+10=20”,然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但提出要求,无论怎样调换砝码,必须保持天平的平衡。学生亲自操作与实验,并得出结论,要使天平平衡,必须使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这时我将天平右边放上100克的砝码,左边放上50克的砝码和一杯水,并提出利用“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示出等量关系。并总结出,一般情况下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并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一结论。使学生理解方程式等式中的一类特殊的式子,只有是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才是方程。学生可谓有滋有味的接受了方程这一新概念,
在新教材培训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以往的本部分知识的教学包括我印象中的解方程都是依据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去解决,而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解方程,却要求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乍一接触,确实有些不习惯,连学生也是,时不时有人来问我,“老师,X+5=11,X=11—5,X=6”这种解法行不行?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解法,再从天平的原理出发介绍了书上的方法,并为学生释疑,看似利用等式的性质较为复杂,但是这种方法可以与将来我们到初中时学习的方法接轨,为同学们将来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我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是,这其中,我也感到有些困惑:
象“45—X=23 、56÷7=8”这一类型的题目,虽然在课本中没有出现,但是学生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却仍然能够遇到。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两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种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却比较简单。
但是,在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的过程中,也使我充分感受到了,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从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模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学随笔3这段时间正好在训练口算,对于这种训练我想说说我的想法和做法。
教学实践告诫我,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样很好的对学生的口算进行训练呢?
一、要重视培养学生说算理。
三年级口算训练,首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会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学生说口算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算理,口算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
二、要持之以恒地训练。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懈地、有计划的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口算训练。
1、课堂上注重口算训练。教师在授课之前,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并结合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口算题目,这样即能训练学生本节课的各种能力,又可以训练口算能力,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学生相互出题,对答式的口算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而且还有助于融洽学生间的关系。
3.家、校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是走向了成功教育。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在饭前、饭后闲谈的时间中,抽出几分种的时间,与孩子对答式的口算练习,再配合适当的奖励,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鼓励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让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用的钱数,也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激发、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5.强化性的口算练习,也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间隔一段时间,出示部分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这对提高口算能力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要按一定的速度要求训练。
口算能力表现在正确、迅速上,正确是第一位,但速度也很重要,一定的速度能反映出口算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能间接地反映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灵活。口算训练要有速度要求,但要在口算正确的前提下,训练学生口算的速度,两者要统一,事实上,一个算得快的 ……此处隐藏10379个字……
灵活课堂:课堂生成也可以是教师的灵机一动
教师教学需要精心备课,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尽管有时已经在备课上花了一些功夫,可是课堂中还是不断有问题产生。我们通常情况下把它称为课堂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预设的补充和提升。准确处理课堂生成,会使课堂更精彩。
今天我们讲的是圆锥的体积。原来的每次实验,都是采用细沙,可是最近搬办公室,原来的细沙没有及时搬过来,因此,这次我用的是有颜色的水。
先让学生观察要想求圆锥的体积,怎么办?猜想可以转化成圆柱体。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采用等底等高的的圆柱和圆锥来研究。并出示探究活动要求。在探究的过程中,当学生看到第一次将圆锥中的水倒入到圆柱中,恰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时候(圆柱体上面标出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处),都感到很惊奇,第三次倒入之后,看到圆柱体内装满水,竟自发的鼓起掌来。学生是喜欢做实验,让事实说话,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结论和老师告诉的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已经总结出来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让学生叙述出实验的结论之后,我设计的是进行相关的练习,可是学生意犹未尽,希望把水一次一次的再倒回去。看到学生的情绪高涨,我开始操作。把圆柱体内的水倒入到圆锥体中,圆柱体内的水恰好少了三分之一,还剩下三分之二。当我看到圆柱体内水占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的时候,我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这样的一个题目:
把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下列哪个选项是不正确的:
A 削去的部分是原来体积的1/3 ;
B削去的部分是剩下体积的1/2 ;
C 剩下的体积是原来圆柱体积的2/3 ;
D剩下的体积是削去体积的1/3 。
这样的题目经常考察,这里有三部分:原来的圆柱,削好的圆锥和剩下的材料。这个问题学生经常出错,总是找不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情景正好能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学生看到圆锥体中的水和剩下的圆柱体内的水,一目了然。
在备课的时候,不是这样安排的,但是当课堂的情景出现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情景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按照课堂生成进行授课,有时会有意外收获。我想我的学生在以后碰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会想到今天做的实验。
我前几天听了一节数学课,一位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让学生在等待上课的时间出示口算卡片,让每位学生计算一道题。这个设计很符合一年级的教学,也有数学味。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上课铃响了才组织课堂。可是他仍然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让每位学生开小火车计算一道口算题,耽误了很多时间,也是刚开始上课就感到有些枯燥。实际上,这个时候可以改变教学设计,让一列或两列学生计算,直接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教学内容的教学机智。
数学教学随笔14《平行与相交》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种平面图形及各种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在设计教学时,我通过“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力图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调动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合作、去判断,去分析,去表达,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亲身体验,理解、构建平行与相交的概念,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拉近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一、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
新课标中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主要注重引导他们动手做数学,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借助两支笔代表两条直线摆着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然后以“分类”为主线,让他们合作交流、小组汇报。当出现了不同分类结果时,就让同学之间互相质疑,互相辩论,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在辩论的过程中引起思维的碰撞,最后辨明道理,达成共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本节课的概念都是在思考辩论的过程中揭示的,融洽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学得很轻松。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质疑、辩论,让学生对平行与相交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精心营造一个学生熟悉的空间,引导他们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找教室里的平行线,然后找操场里的跑道、双杠、云梯等等,更是学生在活中能看见的,通过课件对这些图形的形象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真实世界中的“平行与相交”,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音乐课本上的平行与相交等等更是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三、教学难点处理比较到位。
对“同一平面”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因此,我让学生先找长方体一个面上的两条对边,摸摸它们在的那个面。然后再体会不同平面的边,通过电脑演示,加深认识。当然,由于自身水平的不足,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主要表现在:一、有些地方处理不够细腻,比如说互相平行时,没有在后面加更多的谁是谁的平行线的练习。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没有再让学生展示画法也是遗憾。二、应变能力还需磨练。可能过于紧张的关系,本节课对于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不够到位,没能很好地把握两者的关系。当出现与预设不同的情况时,被预设缚住了手脚,致使对生成的处理有些主观和急躁,不够大胆、灵活。
数学教学随笔15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口算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而口算最主要的诀窍就是多练,当然兴趣和指导也很重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成因却不仅仅是我们通常以为的“粗心大意”。该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算水平?我觉得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小朋友的自制力处于不断培养之中,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形成技能,当然日复一日的练习肯定会让孩子觉得索然无味,结果会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习题的形式,使其丰富、有趣;及时的反馈,让孩子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掌握算理
只要理解和掌握了算理,口算的高峰不再难以攀登。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觉得贴近生活,用动物、竞赛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会利用学具帮助理解和计算。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算理,体会数学的乐趣。
三、加强练习,熟能生巧
一个学生的口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没有大量的练习作支撑,是绝不现实的。但练习也需要有针对性,只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给予适当的指导
老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归纳总结,如很多计算题都有它的计算规律,这时候,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提高计算的速度,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小学低年级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口算的整体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