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1本学期执教《观潮》一课,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作为公开课,执教的次数很多,我自己过去也曾经教过,是循着三条主线:人物线、声音线、以及潮来线来设计教学教法的,但是这次再教这一课,在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下,如何做到老文新教,成了我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启示,值得深思和总结。
通过教学,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体现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语文课上的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这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这道题我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它既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填出不同的答案,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请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我觉得这是我执教这一课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比较成功的一点。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益处。我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也很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四、恰当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特别是截取了一段钱塘江大潮的录象,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有声有色,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加深了印象,促进了记忆。我还多次使用了电脑屏幕,出示了学生喜欢的句子指导朗读,出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进行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也逼着自己向教电脑的老师学习了一些制作课件的方法,觉得颇有收获。
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第一课时教学
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节课,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节课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在第二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在这节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第一课时,并且直奔主要内容的教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以上这些成功的经验,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坚持,并且还要努力创新。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
由于刚接四年级⑷班,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也没有试教时那么高,教师范读也不够到位,因此教学效果比试教时稍差。从这里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从这一节课中,我还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时刻加强基本功训练,平时多练习,上课时遇到突然的变化,也不会措手不及。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2《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了“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 ……此处隐藏10717个字……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创设情景体会“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14《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对于我们大多数孩子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2、延伸到课堂外,激起继续学习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地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让学生围绕课堂学习提出质疑,并要求学生可后去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较好地照应课前设计,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总之,我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在感受、理解、运用中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陶冶欣赏美的情操。
观潮教学反思范文15《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景。针对《观潮》教学,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1、要给学生足够的感悟体验的时间:
学生根据三、四自然段中的词来背诵,会背诵的只有少数学生。我反复思索,如果让学生朗读体验时间更长一些,多一些背诵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背诵时间再能长一些,学生背诵这些描写精彩的句子就更容易一些,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说,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远处的声音、景象是怎样的?近些时又是怎样的?再近些又是怎样的?细读思考后,根据教师的启发去联想,在头脑中展现大潮到来时的画面,最后再根据打出的幻灯片作为依托,背诵课文可能就省时省力了。
2、要灵活机智的驾驭课堂:
我在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时,我范读课文,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一天下奇观的景象。读时,我却将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读成了浩浩荡荡地向我们飞奔而来明显的错误!怎么办?我读完后说:老师在读浪潮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时,故意读成了向我们飞奔而来,你们是否感受到了浪潮的气势磅礴?是否感受到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情景又怎样呢?学生竟在谈感受时说:我感受得更真切,好像钱塘江大潮就在飞奔而来。如此一来,因为我的过失得到及时地补救,竟然变被动为主动,倒真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这说明,教学需要反思,需要积累失败的经验。但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去灵活点拨,有机渗透。
3、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我在四⑷班上了第一节,感觉到课堂的沉闷,学生感悟的肤浅。我思考: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突破,感悟钱塘江潮的壮观。但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如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易激发了,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真切地感悟这一壮观景象,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获。看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
于是,我便将文章的三、四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在四⑶班便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证实,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4、超越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
我在现场直播给画面配解说词这一环节时,先让个别学生上台当小主持人讲解,练习给画面配解说词,当时由于离下课的时间还有五分钟,我便临时调整课堂思路:让同桌互相讲解画面,配解说词当小主持人。如此一来却出现课堂的精彩镜头。学生既大面积地参与了语言实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同学们再次感受了钱塘江潮的天下奇观。
为什么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呢?其实,重视全体学生的不同发展,这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
我们只要善于反思,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就能让学生确确实实的学有所获,我们就能拨开迷雾,超越自我,我们的课堂也就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