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仓颉造字故事5篇
仓颉造字故事1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保存下去。”
仓颉造字故事2一、仓颉造字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用祖传结绳记事的老办法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没法辨认了。
有一次,黄帝要和炎帝谈判,命仓颉整理炎帝几年来侵境杀民的史实。仓颉在记史的库房里泡了几天,泡得头昏脑胀,耳鸣目眩,谈判时仍然出了差错。民族的尊严受到损伤,他本人也遭到黄帝的指责。
这件事,使仓颉受到很大的刺激。他决心搞出一种符号,让大众都能用符号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他苦思苦想,把肠子拧了九十九个过,也没能想出条明路来。母亲劝他到大众中开阔眼界,妻子送他上了阳关大道。他跑了九九八十一个村落,翻了七七四十九座大山,涉过了八八六十四条河流,拜访了九百九十九个善思会道的人。脸跑瘦了,腿跑肿了,汗水淌干了,头脑开窍了。他回到家乡阳武村,躲进村西沟内,着手整理从大众中采访的素材,创造代表世间万事万物的各种符号。为了不受外界干扰,他不让亲朋知晓,不让妻子近身,连吃饭也不回家。饭由母亲来送,但是,他对母亲也有个规定,饭送到沟畔,摇铃打招呼,他听到铃声自己来接,不让母亲到他的住处来看。就这样,一个月光景过去了,一年、两年也很快地过去了。他仍钻在山沟里不肯露面。妻子担心他的健康,母亲不知儿子到底搞些啥名堂。一天,母亲提着饭菜,不摇铃不打招呼,悄悄来到儿子住的地方。到了那儿一看,只见满沟满岔的石猪石羊在驮石头,数不清的石人正在砌楼房。母亲惊讶地喊道: “乖乖,这些石猪石羊多可怜,快让歇歇,莫把它们压死了。”话音刚落,石猪石羊卧倒了,石人也扑倒在地。山沟立时变得死寂无声了。仓颉听到母亲的声音,急忙跑出山洞,见到此情此景,干急却没有法儿。
原来,仓颉孤身住在沟内,日夜忙着创造新的符号。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符号取了名字,叫做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园红园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亮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到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创造着字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造的字也越来越多。那时,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来沟岔的树枝,把字儿写在山洞的墙壁脚地上。一个山洞写满了,他就挖出第二个山洞继续写。这种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给仓颉托了个梦,说“人间没有字,万古如夜黑。你快点造字吧,不要担心没处写,我给你造一座石楼,能把你造的字全部藏在里面。”第二天,仓颉起床后出门一看,只见石猪石羊驮着石头,石人挖着地基,心知天神暗助,心中十分高兴,不用说,造字的劲头也更足了,等到第二个山洞画满时,石楼也砌到了一半,仓颉又挖了第三个山洞,仍在紧张地造字。不料,母亲不打进来了,一句话泄了天机,破了仙气,石楼没有修成。据说,石楼修成后,在楼顶可以俯视西安,卧看北京,能听到天宫群仙聚会时的说话,可唤来百鸟绕楼齐鸣,白水县附近各地,也要出三石六斗油菜籽多的官呢。
仓颉造出的三窑字儿无处妥善地保存了。他只好从头到尾地记在心里,走出山洞,回到村庄,要给兄弟姊妹们教。但是,家乡的人们习惯了走老路,不大肯接受新事物,仓颉一气之下,跑到外地去传授自己创造的字。据说仓颉在西安附近教千名学生,还在河南、山东、河北各地办过教字的临时学堂,真是誉满四海内,桃李满天下。
仓颉回到故乡时,已年过半百,眼睛发花,家乡子弟们求他教字,他高兴得坐着凳子,伏在桌子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终于教会了家乡的子弟。但他年轻时,教是站着悬腕写,写得龙飞凤舞,笔力劲秀,因此,教出的学生也是站着悬 ……此处隐藏1180个字……从鸯字方面考虑法字呢?于是,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出了一个理想的字儿:法意思是鸯顶不直不正的人和物,一直把它顶去,使世界变得公平,平得象水一样鹿。故尔“法”字为“鸯”下一“去”,左旁“三点水’’儿。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把它简化成今天这个法字。
仓颉造字故事3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
故里陕西白水,造字于陕西洛南,[1]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荀子》、《河图玉版》、《策海》、《史记》、《路史》、《述异记》、《辞海》、《中国通史》、《白水县志》、《洛南县志》等文献史料对仓颉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详实记载,历史事实证明,仓颉是中国汉字的首创人,洛南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
洛南,深藏于莽莽秦岭东南部的一个山区县,既有陕南山水的灵秀,又有毗邻关中平原的'大气和耿直。因处于黄河一级支流洛河之南而得名。古时候,亦称华阳,谓华山之阳也。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汉字最早为黄帝时的史官仓颉在洛南所造,造字地址在洛南县城以西的眉底黑潭,所造二十八字石刻于元扈山阴,结束结绳记事历史,历经五千多年,演化成炎黄子孙今天共同使用的汉字。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洛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据《策海·六书》、《陕西金石志》等史料记载:仓颉随轩辕黄帝南巡于洛南之西北四十五里黑潭,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遇灵龟负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宇宙之势,俯察龟纹鸟虫之迹,指掌而创二十八字,曾镌刻于玄扈山阴,从此石破天惊,字引人类,终止结绳,天降谷雨,鬼哭龙藏。二十八字其释文曰:“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每皇华过境,必拓复印,镌持以去,而官史督责,工役骚然,民甚苦之,一夕雷雨大作,居人乘机纵火焚之。”黑岩亦在,遗迹尚存,《荀子》、《河图玉版》、《策海》、《史记》、《路史》、《述异记》、《辞海》、《中国通史》、《白水县志》、《洛南县志》等文献史料对仓颉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详实记载,历史事实证明,仓颉是中国汉字的首创人,洛南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
据《洛南县志》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洛南知县王森文从许庙(仓颉造书处)民间征得此二十八字摹记勒石立在仓颉造字处(石碑现存洛南县博物馆),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四、五年(1878、1879),洛南知县伊允桢、诺敏在县城东街修建仓圣祠(祠堂至今尚在),祭祀仪式相当隆重,此活动一直沿续到解放前。
改革开放后,洛南县在县城南边馒头山上重建仓颉园,于红花绿草中点缀无数文化石,篆刻仓颉造字,成一大景观,让各地游客流连忘返,拍照留念,获益匪浅。
“中华汉字故里,华夏文明摇篮”,洛南当之无愧。
当前,其二十八个兽蹄鸟迹石崖临摹拓片已成为稀世珍品,“仓颉造字传说”和“谷雨公祭仓颉典礼”已列入非遗名录,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仓颉造字故事4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会显得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字故事5黄帝任命仓颉(cānɡ xié)去当管理仓库和圈里牲口的官。
上任之后,仓颉就傻眼了,怪不得别人不愿来当这个官呢,这么多的牲口,这样一堆又一堆的豆子、麦子,凭着十个手指加十个脚趾,如何能记得完呀?
仓颉是个智商特别高的人,他很快想出了办法。他用颜色不同的绳子打圈圈,再往圈里面放贝壳或石子的方法来记数,这可用作加法,如某只羊被宰送去烹饪(pēnɡ rèn),则从代表羊的那种绳圈里拿掉一个贝壳,这便是减法了。
一天,仓颉正在考虑问题,一个神仙老汉从空中降下,并向仓颉招手。
仓颉身不由己就跟着他到了大山里,神仙老汉指了指地上的一行脚印,让他辨认。仓颉打过猎,一下就认出这是豹子的脚印。
神仙老汉又让他认黑瞎(xiā)子大狗熊的脚印。
这也难不倒仓颉,他又答对了。
神仙老汉笑了,用手指了指他的脑袋,然后突然腾身飞走了。
“对呀,对呀,动物的脚印是不同的,各种物体也是不相同的呀,我就从这里入手吧!”仓颉突然就有了灵感。
他入迷一样观察天地间各种物体,并把它们都画了出来。然后他苦思冥想,造出许多具有一定意义的特别符号,他称这些符号为字。这些符号可以代表某物,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又可以变成新的字。
仓颉把他的研究向黄帝做了详细的汇报,并将一些符号画出来,示意给黄帝看。黄帝也是一个极聪慧的人物,当即他便认出了好几个符号来了。
黄帝大喜,认为这种字的发明意义十分重大。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仓颉创造的象形字得到了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