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告状

时间:2025-10-21 13:40:36
教育随笔:告状集合15篇

教育随笔:告状集合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随笔:告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随笔:告状1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非常普遍。根据观察,班级中一半以上的幼儿在一天当中会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一天会有数次告状行为产生。如此之多的告状行为常常令老师感到应接不暇。而在处理这些告状行为时也常感到效果不佳,事倍功半。

人们通常所说的告状指的是人与人直接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依靠他人的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而在幼儿群体中,当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人的某种行为违反了之前制定的生活、活动规则时而向老师检举他人的一种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告状行为是幼儿在处理问题时存在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依赖性的表现。孩子“告状”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同时,因受到年龄发展层次的限制,幼儿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逐步产生的过程。他们对好与坏的认知和辨别表现的非常直接:“跟我玩游戏”就是好,“玩具不给我玩”就是坏。另外,孩子年龄小,想法简单,不会去忌讳什么,心里有什么思想马上就会用情感表现出来。通常幼儿的告状行为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揭发或检举某人为目的,而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

1、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及肯定:如“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又说话了”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表现自己“我坐的很好,我没有说话”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能够给予自己肯定与表扬。

2、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如:幼儿在玩玩具时为了争抢玩具而对同伴动手,这时这名幼儿反倒跑来向老师告状说他人的如何如何。这种行为的目的是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3、为了检举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某某有在打人了”“某某玩好玩具没有收拾”“老师,有小朋友把卫生间的门堵上了”。这时幼儿往往是希望通过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处理而对自己的是非判断做出表扬和肯定。

4、为了维护之前制定好的集体生活活动规则:如:“某某把脚放在桌子上了”“某某去拿玩具玩了”“老师某某插队”等等。

5、为了帮助同伴:如:幼儿看见同伴伴被人欺负,马上向老师告状“某某乱拿别人的玩具”等。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要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对于这些告状,每位教师所持态度也有所不同,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通常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而是的处理效果不佳:

有时,一些幼儿的依赖心理较强,不论遇到任何为题都会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帮助解决处理。告状次数多了,老师往往失去耐心,在处理这些问题是表现出态度粗暴,厌烦。或者有些老师对幼儿告状行为感到不耐烦而不能从幼儿角度出发,切身考虑幼儿的心理,对幼儿的任何告状行为都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有时遇到一些在班级比较调皮、吵闹的幼儿告状时,往往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简单的对调皮的幼儿进行批评指责。

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待不同原因产生的告状行为教师也应区别对待。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应该的时候,老师当然应该主持正义,批评被告发的孩子,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但多数情况下,幼儿告状并不是为了维持是非原则,而是出于得到老师的赞扬或其他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味维护告状者,而对被告孩子加以批评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额能力,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同时给予孩子以错误的引导。

对那些依赖性强喜欢告状的孩子,还可以采取帮助他出主意的方式,让他自己独立处理,一旦处理成功,老师则应及时鼓励发展加强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在处理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能力较弱且依赖心理强的孩子在产生豪装行为时,老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他,让他独立处理,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

同时可以让一些能力强的孩子帮助这些能力弱的孩子共同讨论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对更多的孩子进行良性引导。还有少数孩子所以喜欢告状,只是为了讨好老师,表现自己,老师则更不能支持助长,因为这样,会导致这种孩子养成处处监视他人行为、窥探他人秘密的极不健康的习惯,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造成人格上的重大缺陷。因此,对于这种行为老师应及时制止,绝不纵容。以保证孩子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形成。

从某一层面上说,幼儿告状是他们逐渐融入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尝试。因此,教师应以积极的欢迎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幼儿的告状行为不要急于做出评价。应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在此基础上耐心指导,悉心引导。

找到问题的症结坐在,再对症下药。同时要相信幼儿有你能力处理好与同伴之间的矛盾。鼓励他们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与同伴相处的方式方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幼儿学会在与同伴交往时相互沟通交流,学会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处理孩子告状行为时,不可以偏概全。要认真细致有耐心,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坐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告诉孩子,而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孩子具备了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时,一切矛盾都迎刃而解了。

教育随笔:告状2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怎样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下午的美术活动是画《螃蟹》,浩浩的画画速度比较慢,因为他在画画时喜欢讲讲话,东张西望的,而坐在其旁面的轩轩早就画好了,当他离开位置的时候,一不小心撞了杰杰的手臂,杰杰马上质问轩轩:“你为什么撞我?”轩轩连忙道歉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浩浩不听,噘着嘴跑到前面来告诉我:“老师,轩轩推我的手,害得我画错了。”一副很难过的样子。

分析:首先,应当看到杰杰告状有他可取的一面。他懂得了上课的规则,这说明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但是,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告到老师那里,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 ……此处隐藏7339个字……,他就抢着认错,或许看到那个女孩子自己捡起了书包,他都不好意思了。这以后,女孩子告状的次数也少了,能够自己解决时从来不到老师这儿打报告了。

这个女孩子是个特别爱打小报告的孩子,不管是关于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也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她都一律喊老师,以前我都是一一处理。在她的影响下,班里的小朋友都养成了爱打小报告的坏习惯,我也是非常的苦恼。这次,我灵机一动,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先进行冷处理,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然后再针对性的处理。同时,再有孩子的告状时,我根据事情的大小、好坏,适当的去解决。

在后来的教学管理中,我果然见到了不错的效果,孩子们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向我告状了,他们的告状也提升了一个“档次”。由于孩子们还小所以并不知道告状是好是坏,他们只会把自己看到的或自己听到的讲给大人听,而不会去理会结果是怎么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就有责任让幼儿理解告状的行为,并帮助幼儿改掉这个缺点。

教育随笔:告状14

案例描述:

刚来幼儿园工作,我听到幼儿最多的话就是告状。有的孩子一给我告完就匆忙离开,而有的孩子则非要我给个答复才肯罢休。因为幼儿特别喜欢给我告状,所以班上的老师戏称我是警察老师。有时,我就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都是大班的孩子了,如果还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向我告状,这样就会使他们养成不动脑筋解决问题,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但是,如果批评禁止或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安全问题,这又是必须让孩子及时告诉老师的。

案例一:在幼儿园大型玩具里有两个小秋千,总是让幼儿那么感兴趣,也总是他们争抢的对象。有一次,我刚宣布让幼儿自由玩耍时,航航小朋友就急匆匆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楠楠不给我玩。”龙龙听见了也跑过来说:“老师,楠楠也不给我玩。”我赶紧过去了解情况,发现女孩和男孩各占了一个秋千,想玩秋千的幼儿都在后面排队等候,只有航航和龙龙围着我,希望我给他们想办法。了解了事情的真相,我批评航航和楠楠说:“其他人都能排队,为什么你们两个不行呢?别以为告状就有理了,这样的事谁要告状我就批评告状的人。”案例二:在下午放学站队时,幼儿总是喜欢抢着当排头。有一天,我刚走出教室,楠楠和龙龙已经站到了我的面前。楠楠说:“老师,是我先来的。”龙龙也说:“老师,是我先来的。”他们两个在我面前争持不下,都等着我的裁决。其实,我刚才也没顾上看到底谁来的早。我就把问题抛给其他孩子,有的说是龙龙来得早,有的说是楠楠来的早,吵声一片。我赶忙制止说:“不用吵了,这是小事情,让他们俩自己解决就行了。”没过一会儿,他们两个就通过石头剪刀布搞定了。

案例三:孩子每天都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段时间正是幼儿告状高发期。文文经常一副伤心至极的样子跑来给我说:“老师,龙龙打我这儿了。”“楠楠打我这了。”起初,我会对打人的孩子批评几句:“龙龙,不能欺负小朋友。”“楠楠,欺负小朋友是不对的。”然后,就会继续忙手头的工作。后来,文文又不断向我告更多的人,我忍无可忍,就把打人的孩子都叫过来问个清楚。我这才明白,每次发生矛盾,都是文文先挑动起来的,都是因他而起,我就当着全班幼儿面说:“你们看,文文这样很委屈的样子来告状,老师照样批评他,因为每次都是他先动手的。”

案例四: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有时冷不丁也会冒出个告别人状的孩子。那是一节数学活动,我正在引导幼儿探索雪花片的排列规律时,桐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婷婷带东西了。”我用眼瞟了一眼婷婷,发现婷婷已经把东西收回去了。桐桐见我没收婷婷的东西,她不依不饶地说:“老师,婷婷把东西放到口袋儿里了。”我没好气地批评桐桐说:“这是上课时间,你先管好自己,其他小朋友老师会管的。”

案例分析:

通过对以上案例分析便会发现,其实老师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所以当孩子告状时,首先你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比如,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老师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渲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有的孩子检举他人,希望老师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且也不会区分什么场合。还有的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因此,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首先,认真倾听,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老师不能随便敷衍,这样会使孩子更感委屈。

其次,弄清事实,了解真相,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幼儿说不清楚事情的经过,或者有意遮盖自己的不是,可以发动目击证人,这也是让幼儿接受群众监督。

最后,对症处理,教孩子学会处理与同伴矛盾的方法。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教育随笔:告状15

我们在班级中,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应该就是孩子们来告状的声音;“政政抢我的积木了,是我先拿到的。”“小宇不肯和我一起玩,他不愿意和我分享。”“怡怡打我,她又来抢我的书了。”“扬扬手上有小贴纸,她的口袋里也有小贴纸。”“老师,他把牛奶洒在桌子上了”……

孩子们告状的事情丰富多彩,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他们都会有一些“不满意”和“不开心”或者为了邀功来和老师告状,对于每天这些重复再重复的告状,老师的回应也不同,有的时候,会耐心的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帮助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如抢玩具、攻击性行为以及不爱护游戏物品等等,有的时候会直接出面制止一些行为,如一些有危险性的行为,有时候也会叫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解决问题,增加孩子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些时候也会比较简洁的用“哦,我知道了。”“好,过一会帮你解决。”“你下课了在跟我说”等等来回应幼儿,一会儿又会在忙碌中遗忘了孩子们的请求。

对于如何回应孩子们的告状,一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每个老师对于孩子的告状都会有不停的回应,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有的时候不能及时解决,那就利用晨间活动,课间活动以及餐后等环节与个别幼儿进行谈话,让孩子觉得老师重视他们,愿意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也让自己重视起自己的行为,帮助一些幼儿改善习惯等。

幼儿园的工作是琐碎和忙碌的,我们还是很想和孩子多多相处的,和孩子交往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从忙碌的其他事物中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伴幼儿,我们可以听见更多,解决更多。

《教育随笔:告状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